最近几年,人们己经愈来愈注重身体的问题,因此有愈来愈多人开始从事如:棒球或篮球等的运动。随着职业运动的发展以及实施周休二日之后,民众在一个星期之中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来运动。在运动时数增加的前题之下,伴随而来的是运动伤害机率的增加。民众在周六、周日从事运动之后,因为运动伤害而使得身体反而没有在经过二天休息之后达到最佳状况,还有可能影响工作。因此,如何在尽兴运动之后,不会因为运动伤害而造成下周工作的负担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运动前的暖身运动及正确的运动方式之外,运动护具的选择及使用就成为最重要的预防工作了。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到的护具即是一般的运动,篮球、棒球的护膝、护踝或护腕等。这些属于弹性材质的护具,能够部分地限制关节活动度、以辅助肌肉收缩的方式间接达到保护关节的作用。正因为一般人平时的运动方式并不如职业选手激烈,因此这些运动护具的设计是以辅助为主。
运动护具设计的目的是预防运动伤害或保护一个已受伤的部位。它可以限制某一关节的活动度、降低表皮的磨擦力或吸收冲击的能量来达到防护的目的。随着运动快速的发展,护具已趋向针对单一项目的特别需求来设计,如:棒球打击者的头盔为保护面向投手那侧的耳朵而加了一个耳部护具,但美式足球选手的头盔却必须加上面罩以防止正面的撞击。而目前运动护具的设计、制造己朝向运用计算机辅助来完成。通常可以计算机仿真出护具在撞击、拉扯或挤压之后的受力情形,再调整至最佳化。如此一来,运动护具的制造商与使用的选手便不会质疑所用护具的安全性。
在某些先进的国家,其对于运动安全的重视可由其有明确的法令规范看出。美国国家大学运动协会(NCAA)根据大学运动员受伤的评估表订定了一套运动护具使用规则,明文规定选手所应穿着的护具。以棒球为例,打击者与跑垒者必须穿着具有能保护耳朵的头盔(ear-flap protective helmet)。而捕手则必须穿着有喉部保护的护具(throat guard)。在篮球方面,法令并没有规定必须穿着的护具,但选手可穿着各关节具有弹性的护具,如肘部、膝部等的护具。足球也是一容易受伤的运动,尤其是小腿部分。因此选手必须在长袜内穿着护具(shin guard)。在美国,除了棒球、篮球之外,另一项热门的运动就是美式足球。美式足球可说是非常高撞击性的运动,选手完全是以身体做为进攻或防守的工具。因此,从头到脚都必须藉由各式各样的护具来保护。头盔及面罩是必备的护具。它们必须有一条四点下巴固定带(four-point chin strap),其它在肩部、髋部以及荐椎骨都必须有护具的保护,膝部的护具至少1/2吋厚的软性材质且必须穿在裤子之内。除了头盔及面罩之外,所有暴露在球衣外的护具皆为非法。在口腔内必须含有一颜色明显且不可为白色的牙套(mouthpiece),以防止选手在撞击时不慎咬到舌头。四肢部分坚硬的护具外层必须有厚于1/4吋的软性吸收撞击的材料以免造成其它选手的伤害。其它任何质地坚硬的保护用具一概不能使用,除非是用来保护骨折或关节脱臼的辅具才可在场上使用。
运动护具的发展至今,已能针对不同运动项目来设计,以达到各种不同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别的选手的安全。不过,也正因为护具的保护效果相当好,反而造成选手依赖其功能。以美式足球为例,其头盔与面罩的高安全防护使得选手不但较不注意安全,反而有选手将头盔当成进攻的武器。这也是近年来为何美式足球选手头部外伤的比例降低,而颈部脊髓损伤的比例增加的原因。其实,只要我们能充分了解运动护具,不要滥用它,虽然它不能完全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但可以将伤害降低到最轻微的程度。